原标题:
张晶涛:驱水采油30载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张世光 通讯员 刘洋 实习生 汪颀伟
接连几场秋雨过后,枯黄的芦苇被往返的工程车,碾压得东倒西歪,纷纷贴服混拌在泥泞的车辙里,给巡井的采油工们铺垫了通往井间的小路。
张晶涛像往常一样,脚步急促地进入井场察看井况,核对生产参数,几名年轻科研组员紧随身后。她两鬓微霜,身形娇小而矫健,举手投足间,散发着精气神儿。在一张涂满数据的井位图指引下,他们卖力地踩在每道凹陷不均的辙痕上,穿过芦苇丛,找到了高124-斜375号油井。
同行的刘玉振拿起工具,娴熟地打开取样口,褐色的油液蹿进取样桶。“看来,整个井组的含水情况都不乐观,可以考虑调整液流方向,既能提高驱油效率又能控制含水上升速度,你们啥意见?”张晶涛认真观察后,眉头紧锁着说道。大家随即讨论起这个“麻烦”井组的注水调整方案。
“注水”是大型砂岩油田最基础、最重要、也是最经济的工作。人民楷模、油田科学家王启民说,做好“水文章”是高效开发油田的根本。
经过60多年开发,第一采油厂所辖区块并存应用着水驱、聚合物驱、三元复合驱等驱油技术,但水驱产量贡献,一直支撑着总产量的半壁江山。从早期注水补充地下能量、分层注水控制含水上升、精细调整稳油控水,到精准注水控水提效,第一采油厂科研人员用一次次注水调整技术创新,不断提高水驱开发效率。
如何在科学注水方案的指导下,采出更多石油?在岗33年,张晶涛着迷其中。还有一年,她就要退休了,大家都舍不得这个业务成长中的“引路者”。
凝练汗水,夯实“内功”
时至今日,张晶涛回忆起刚走进科研前线工作时的情景,仍记忆犹新。从石油地质专业院校毕业不久,她就来到了水驱动态分析岗位。组长蒋福江当起师傅,没有让她立即参加科研项目,而是让她干一些再简单不过的“零活”。20世纪90年代,信息技术还不发达,张晶涛每天把采油队送来的图表和资料,一张张粘在册子里,再选取关键数据抄写进去,不仅让每口井的“病历”翔实,还要对比指标变化,查找问题原因,思考治理对策。
“新人就得老老实实从最基本的干起来,从第一性资料培养对数据的感观认知,只有摸清单井情况,才能深入掌握剩余油动向。虽然很枯燥,但我这个徒弟认认真真照做了。”蒋福江回忆道。
当时,按照大庆油田高含水期“稳油控水”系统工程(1996年该工程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总体目标,要设法控制产量自然递减幅度和含水上升速度,抓好注水工作,是第一要务。
张晶涛凭着多年积攒的功底,研究提出了调整高台子油层注采井网关系的新方法,不仅改善了注采关系,而且使区块累计增油30余万吨。这次成功不仅让她拿到了人生第一个科研奖项,也让她一举成名,成为水驱开发的技术骨干,更坚定了她走下去的强烈决心。
永不言弃,练就“武功”
随着油田累计产油愈增、采出程度愈高,控制含水上升和产量递减的难度也越来越大,水驱精细挖潜调整也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以往的分层注水技术走到了拐点,这道关怎么闯?动态分析人员无一懈怠,昼夜攻关。此时,张晶涛的丈夫罹患重病手术,女儿临近高考,压力从四面八方向她袭来。起初,她也感到喘不过气、撑不下去。
“那段时间,我从妈妈身上学会了坚强。”张晶涛的女儿说。
每天,张晶涛观察上百条曲线指标,跟踪上千口井况变化,吃透上万个数据信息,钻研水驱全过程开发调整新技术;深夜,在家人的熟睡声中,尽心准备那些女儿需要的用品,细心装好丈夫床头的药片,切好食材放进冰箱备用,第二天清晨她才能放心地坐进班车。
花了两年时间,张晶涛和她的团队,创立了油层组合、层段划分、动用程度的“7788”细分注水标准,形成的特高含水期水驱精细挖潜技术体系,在油田规模化应用后,年增油16万吨,3年创效5.3亿元。
随后,水驱浅调剖技术、水驱深调剖技术、“双定双换”注水技术……一次次破解了效益开发的“水密码”,使油田水驱精细调整技术不断进阶。“研究新技术好比炼金丹,自己配的方子,多产出那么多油,是种莫大的成就感和自我价值认同。”说到这里,张晶涛目光炯炯。
渐渐的,她成了厂里公认的“精调师”,还带出了几十名技术骨干人员。她教导徒弟们,要练就“武功”,长期积累的实践资料是宝贵财富,制定方案坚持实事求是,解决问题秉承“一井一工程”的思路,这些不是“招式”,是“境界”。
紧贴实践,屡立“新功”
在看不见摸不着的千米地层,要精准“调动”水的走向,分毫不差瞄准躲躲藏藏的小油层,才能从岩石缝隙和粘稠的砂体里挤出那些不情愿动弹的石油,把它们赶进通往地面的“快速路”。
新时代,油田数字化转型升级全面推进,张晶涛受“阿尔法围棋”智慧启发,从黑白棋子联想到油水井的联动关系,像下棋一样,每调1口井,就要通盘考量周边至少8口井的情况。
她和团队用5年时间刻苦攻关,探索建立了注水方案大数据分析优化决策系统,形成了注水井由井到层全过程优化调整技术,大幅提高了注水效率。
刚出炉的新技术,被推广应用到9个区块,调整了800多口井次,年增油24万吨,年创效上亿元。“以往我们分析调整这么多工作量,26个人需要花两周时间,而且找到所需要的全部信息无异于大海捞针。如今,只需8个小时就能拿出最优注水方案。”徒弟陈默介绍道。
这些年,周围的同事有的转了岗位,有的调整了业务分工,张晶涛却始终如一。
“付出越多,对岗位越有感情,责任心就越强,在应对矛盾和困难时,就越从容自若,因为久经沙场后,越干越有信心。”张晶涛说道。
张晶涛攒下的科研成果获奖证书,摞起来一尺多高,这不仅映射出一个匠心“水手”职业生涯的光环,更记录了大庆油田不同开发阶段,科研人员每一次面对开发难关的“棋高一着”,见证了一个老油田注水开发历程的每一次“进阶”。
大视野融媒网(原大视野新闻网)是最富价值的互联网推广平台,致力于打造国内最有影响力的融媒体发布平台。
大视野融媒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大视野融媒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大视野融媒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大视野融媒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大视野融媒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dsynews@126.com。
版权声明:大视野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7332088晋ICP备20007253号
Copyright © 2016- 大视野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ISSN 2224-3933 京公网安备:1501050200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