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高校美育创新,让美的种子生根发芽
“美育者,一面使人之感情发达以达完美之域,一面又为德育与智育之手段,此又教育者所不可不留意也”,王国维在《论教育之宗旨》中的一段话,充分彰显出美育对于个体发展起到的积极深远影响。今天,人们对于在日常生活中认识美、爱好美、创造美的需求持续提升,社会各界也越发重视美育对大众、尤其是对学生群体的启迪与指引作用。近年来,一些高校着力将美育要求融入人才培养过程、坚持跨学科交叉融合育人、创造迭代升级的美育与通识教育,活跃生动的校园美育氛围引发媒体报道与各方积极反响。
如何品鉴文化艺术作品、如何在舞台上充分展现自我、如何写出生动流畅的应用文案……这些都是厦门大学美育体系所涵盖的课程内容。其“跨学科”与“理论+实践”的教学特色让广大学生在其中收获丰富多元的亲身体验和心灵启发。比如在高校开设的“公文写作”课堂中,学生在老师指导下练习撰写校园生活问题的建议提案,不仅可以练就简洁精练的写作手法,还能在字斟句酌中感悟中华文化之美,更真切领悟到“看似简单的文字背后实际蕴含着社会治理的大道理”。诸如此类的良好反馈生动说明,美育课已越发成为新时代青年的“刚需”课程,
我们应当认识到,美育绝非简单的“弹弹、唱唱、画画”,也不只是“扫盲式的艺术欣赏课”,事实上,如今美育精神已经充分渗透在生活、科技以及数学、物理等具体学科之中,甚至还包括日常生活的社交礼仪、职场管理等方面,成为一种难能可贵的“环境氛围教育”。要看到,广大青年学生即将面临适应社会、为人处事等方面的挑战或困难,在这个价值维度上讲,在校园内营造积极活跃的美育氛围,也将更有助于从文化、品德、实践能力等多个侧面激励学生,激励他们形成健康心态和宽广胸怀。
从更深远的意义上说,高校持续创新、完善并拓展自身美育体系建设,不仅能够有效回应广大学生的现实诉求与精神需要,还能对“前端”的中小学美育工作产生积极有效的引导作用。需要客观看到,近年来各地各部门在加强改进中小学加强改进自身美育工作时,仍然呈现出美育资源不足、美育能力不强等现实问题,面对这种“发展瓶颈”,高校还可以将自身的美育氛围主动扩散出去,积极调动自身教育资源对中小学校展开美育方面的具体帮扶工作。从最新实践来看,在广州荔湾区,广州大学音乐舞蹈学院就将以荔湾区青少年宫为试点建立“美育基地”,引领中小学美育从课堂展开探索延伸,推动建立高校支持中小学校美育协同发展机制。可以想见,高校与中小学校携手展开美育体系建设,更能让美育精神观念得到顺利的承接与呼应、对学生发展产生长足影响。
创新增设跨学科美育课程、联合各艺术场馆展开“馆校合作”、建立美育创新实践基地……如今,风格多样、各具特色的美育体系建设正在各地高校持续涌现。更可喜的是,许多高校在不断丰富拓展着美育体系内涵与外延的同时,还在主动扩大自身影响力,联络触达当地中小学校、美术馆、博物馆等,积极开拓着各方展开美育交流的桥梁。
我们可以相信并期待,正在社会各方的共同创新、携手推进下,学校美育工作实践途径将会更丰富、和谐友好的“美育场域”可以更快构建,让美的种子广泛播撒、生根发芽。(陈缮)
大视野融媒网(原大视野新闻网)是最富价值的互联网推广平台,致力于打造国内最有影响力的融媒体发布平台。
大视野融媒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大视野融媒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大视野融媒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大视野融媒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大视野融媒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dsynews@126.com。
版权声明:大视野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7332088晋ICP备20007253号
Copyright © 2016- 大视野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ISSN 2224-3933 京公网安备:1501050200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