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官方微信
百家号
今日头条
搜狐号
大风号
首页 > 评论 > 正文

原标题:严防伪知识类短视频误导公众

今年全国两会,民进中央提交了《关于加强对传播知识类短视频进行监管的提案》,建议提高传播知识类短视频的发布门槛,实行分级、分类管理制度,对涉及重要政策解读和人民群众健康安全的内容,创作者要拥有相关资质。

应当看到,为了满足广大网友快速直观获取新知的需求,当下知识类短视频的一大特点就是理解门槛相对较低:短视频创作时往往会对专业知识信息进行观点重组和“降维表达”;为追求流量,还可能刻意使用更具冲击力的语言和画面——在这个过程中,信息提炼失准与解读谬误往往滋生,严重误导公众认知。

从传播学“休眠效果”的理论视角来看,即便这些信源自身可信度较低,但随着时间推移,虚假性、误导性内容的传播效果反而可能升高,误导人们的思考判断。对短视频加强分级、分类、细化管理,根据情况给创作者设定“准入门槛”,就是要从内容创作根源着手展开“源头治理”,也将倒逼创作者向更精细化、专业化的领域潜心发展。

目前来看,互联网“专家队伍”鱼龙混杂,有些人仅靠视频里的服装道具骗取大众信任;有些人缺少专业资质就敢夸夸其谈、行医开药;还有些人仗着一点专业背景发表个人看法,又被精心包装成“权威观点”……某些机构、媒体乃至个人发表“专业意见”的身份和手段“花样翻新”,难以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

面对这种情况,有关部门及平台不仅要在监管治理上发力,还要主动为短视频受众拓展一条获取权威知识的渠道,对“冒牌专家”展开正面回击。在具体做法上,平台可以邀请官方机构、专业权威入驻,或是吸纳专业优质内容创作者组建团队,以平台力量辅助其短视频创作推广。此外,有关部门及平台还可以积极优化用户监督举报渠道、效率、反馈机制,例如将受到较多质疑的短视频打上“存疑”标签,充分发动用户力量,让虚假性、误导性内容更难遁形。

当然,在对涉及政策解读、医疗健康等方面内容的知识类短视频进行从严治理的同时,也要适度给予社科人文、生活科普等短视频内容创作者更为宽容的产出空间。在这个泛知识领域中,很多兼具专业水准和真诚态度的创作者可能并没有“专家头衔”,如果我们仍以类似的“专业门槛”加以约束,可能会挫伤短视频创作积极性,也会对知识传播分享的良好内容生态产生消极影响。

从实践角度讲,各方还需充分把握泛知识领域短视频的专业化、垂直化、细分化特性,对相关制度规定进行灵活调整和持续完善。(陈之琪)

大视野融媒网(原大视野新闻网)是最富价值的互联网推广平台,致力于打造国内最有影响力的融媒体发布平台。

编辑:
0

大视野融媒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大视野融媒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大视野融媒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大视野融媒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大视野融媒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dsynews@126.com。

"八项行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高在何处?

版权声明:大视野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7332088晋ICP备20007253号

Copyright © 2016- 大视野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ISSN 2224-3933 京公网安备:1501050200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