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取缔假冒的“自媒体” 还要给网友提供识别便利
按照2023年“清朗”系列专项行动计划,中央网信办自3月10日起,开展为期两个月的“清朗·从严整治‘自媒体’乱象”专项行动,有效破解“自媒体”管理难题。(3月13日微信公号“网信中国”)
近年来,国家网信办大力开展自媒体专项整治,每年清理的非法账号数以万计,行业生态得到初步改善。但是,“自媒体”仍存在一些“难啃的骨头”,像一些“自媒体”造谣传谣、恶意炒作、假冒仿冒、违规营利等违法违规行为,挑动网民情绪、撕裂社会共识、污染网络生态,这都极大损害了公众的基本权利,破坏了网络空间的和谐有序,甚至对国家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严重影响。
与2022年国家网信办十项“清朗”专项行动相比,此次行动中,坚决取缔假冒仿冒官方机构、新闻媒体和特定人员的“自媒体”是一个亮点。也就是说,经过几年的打击,一些“自媒体”面对违法违规的风险加大,面对网友对官方机构、新闻媒体和“教师”“教授”“律师”“医生”“医师”等特定人员的信赖,这些“自媒体”开始“山寨”化来误导网友。对此,此次行动要求,取缔利用账号名称信息假冒仿冒的“自媒体”,取缔利用信息内容假冒仿冒的“自媒体”,取缔无专业资质假冒仿冒的“自媒体”,这就需要进一步压实网站平台主体责任,督促网站平台健全账号注册、运营和关闭全流程全链条管理制度,加强账号名称信息审核、专业资质认证、信息内容审核等常态化管理。
笔者认为,在压实网站平台主体责任方面,一方面要重点加强对“热搜”的治理,另一方面也要加强官方机构、新闻媒体公众号和特定人员的规范。
就对“热搜”的治理而言,很多网友更喜欢对上“热搜”的内容进行评论,如果假冒仿冒官的“自媒体”发布的内容上了“热搜”,“公信力”的误导会带来更多问题。如果再有官方机构、新闻媒体的两端一微转载,更会加剧乱象。因此,网站平台和监管部门要抓住“热搜”这个重重之重,把假冒仿冒排除出去。
就加强官方机构、新闻媒体公众号的规范而言,建议实名制标注,包括视频类信息,必须始终标注官方机构和新闻媒体称号。比如,现在一些新闻媒体发布的短视频标注的公号名称与媒体名称不一致,这给一些个人自媒体山寨新闻媒体公号提供了可乘之机,很容易误导观众,甚至误导一些新闻媒体。
这或许需要借鉴国务院产品质量监督部门批准的认证标志,由网信办对官方机构和新闻媒体的两微一端进行一级认证,对“教师”“教授”“律师”“医生”“医师”等特定人员的自媒体进行二级认证,对其他自媒体进行三级认定,像品牌包装那样,嵌入认证标志,便于网友识别和网站品台一级相关部门的监管。对于违规使用认证标志的,则要依法顶格处罚。同时,官方机构和新闻媒体也要像市场知名品牌那样,维护好自己的品牌,开展打假行动。(丁慎毅)
大视野融媒网(原大视野新闻网)是最富价值的互联网推广平台,致力于打造国内最有影响力的融媒体发布平台。
大视野融媒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大视野融媒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大视野融媒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大视野融媒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大视野融媒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dsynews@126.com。
版权声明:大视野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7332088晋ICP备20007253号
Copyright © 2016- 大视野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ISSN 2224-3933 京公网安备:1501050200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