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官方微信
百家号
今日头条
搜狐号
大风号
首页 > 评论 > 正文

原标题:乡村振兴要做好“土特产”文章

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强调:“发展特色产业是实现乡村振兴的一条重要途径,要着力做好‘土特产’文章,以产业振兴促进乡村全面振兴。”这为我们推动乡村特色产业提质增效、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指明了方向。

“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我国幅员辽阔,各地不同的气候、地形、土壤等自然资源禀赋,孕育出千姿百态、风味各异的特色农产品。以江西为例,赣南脐橙、南丰蜜橘、遂川狗牯脑茶、泰和乌鸡等颇具地域特色的农产品一直备受市场青睐。近年来,随着“土特产”的价值和潜力不断被挖掘,越来越多的地方将发展“土特产”作为推动产业振兴有力抓手,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新的动能。

然而,在做大做强“土特产”的过程中,一些地方对培育特色产业的理解片面,甚至存在认识误区,产生了一些问题和短板。比如,有的盲目跟风随大流,看见热门项目就一哄而上,产业同质化现象严重;有的把“酒香不怕巷子深”的道理简单化,缺乏品牌意识和营销手段,使很多极具特色的农产品局限于当地的市场认知,长期打不开销路;有的存在产业规模小、布局散、链条短的问题,对农民增收的促进作用不够大、带动不充分;等等。以上种种,既有少数干部政绩观出现偏差,急功近利,忽视客观规律,对地方差异性把握不准的原因,也有思想观念落后、市场意识薄弱,导致一些人对信息不敏感,长期打不破制约农业产业发展的信息壁垒的原因。

来自乡野田间的“土特产”,一头连着农民就业增收,一头连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看似普通,实则重要。各地应转变思想观念,创新思路方法,进一步深挖“土”的资源,放大“特”的价值,延伸“产”的链条,真正把乡村的“土特产”培育成农民的“金饭碗”。

“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不同的自然资源禀赋和农业资源会形成不同的物产,这是土特产的自然根脉。做好“土特产”文章,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特别是在产业项目选择上要杜绝生搬硬套、盲目跟风。要深挖“土”的资源,找准最能体现地域特点、当地风情的产业,因地制宜开发生产,真正盘活、用好一方水土。同时,要摆脱思维局限,敢于“跳出本地看本地”,深入研判更广阔的市场,精准对接更多消费者的需求,不断提升产品质量,突出品牌效应,打造真正让广大消费者认可、能形成竞争优势的特色产业,把“特”的价值持续放大。

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做好“土特产”文章,要走好延链补链、产业融合之路。要充分认识产业发展之于乡村振兴的核心作用,不断延长特色农产品产业链,尤其要在产品分级、包装、仓储、营销等方面下更大功夫,让农民从全产业链各环节中分享更多增值收益。同时,各地应积极推动产业融合,在重点培育成长性好、带动性强的主导产业基础上,充分挖掘农产品附加值,发挥三产融合发展的“乘数效应”,拓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康养等新产业新业态,助力特色产业从“小而散”转向“大而强”。

数字赋能,打通了农产品供需信息壁垒,为农村特色产业发展提供了无限可能。做好“土特产”这篇文章,要坚持与时俱进,抢抓数字化发展机遇,融入“互联网+”思维,建立特色农产品智慧生产、营销、监管、服务体系,拓展农业发展新模式,拓宽“土特产”销售渠道,让越来越多的优质特色农产品走出深山,走向祖国各地,进入寻常百姓家。(邹沛)

大视野融媒网(原大视野新闻网)是最富价值的互联网推广平台,致力于打造国内最有影响力的融媒体发布平台。

编辑:
0

大视野融媒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大视野融媒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大视野融媒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大视野融媒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大视野融媒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dsynews@126.com。

东方甄选官宣入淘开播,淘宝成顶流终点站

版权声明:大视野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7332088晋ICP备20007253号

Copyright © 2016- 大视野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ISSN 2224-3933 京公网安备:1501050200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