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野生动物保险保障任重道远
“五一”假期,北京动物园的熊猫“萌兰”、南京动物园的白面僧面猴“杜杜”、西宁动物园的兔狲“狲大娘”——诸多萌宠成为线上线下的顶流。这些珍稀野生动物走红,既反映出野生动物保护工作获得的喜人成果,也有着保险保障提供金融支持的努力。
野生动物保险是一种保险保障机制,旨在为野生动物提供保护,以弥补因自然灾害、非法盗猎等因素造成的损失。在野生动物保险的基础上,保障计划可以向保护区及保护组织提供防护设施、监视系统、应急救援以及善后服务等,对于保护野生动物具有积极的意义。例如,当野生动物遭受非法盗猎活动、人类与动物之间的冲突以及自然灾害发生时,保险保障计划可以迅速投入救援,为受伤的动物提供医疗和庇护,为珍稀动物繁殖提供助力等,有助于提高野生动物的生存概率,促进珍稀物种的繁衍生息。
然而,推动野生动物保险业的发展仍存在诸多挑战。首先是相关产品风险评估和精确定价难度大。由于野生动物和自然环境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保险公司需要利用多方数据和专业知识进行风险评估和精确定价,而这些数据的获取和整合,因地域等因素实施起来相对困难。
其次是风险场景和保障方案案例有限。目前我国野生动物保险市场仍不成熟,缺乏标准的风险场景和保障方案,保险公司需要自行研究开发风险场景,根据具体的野生动物种类和不同的保护工作进行创新和探索。这项工作需要投入庞大资金,而且后期研发的产品能否盈利并覆盖前期投入都存在较高风险,这些风险使得很多保险公司望而却步。
最后是相关保险产品保险期限短。由于保险公司面临难以准确预测野生动物的生态环境变化和成长发育等因素的挑战,相关保险产品保险期限通常较短,以此减少保险公司的经营风险。然而,过于短期的保险保障,可能会对保护野生动物这个长期性事业造成不良影响。因此,为了更好地保障野生动物和自然生态,其保险的开发和应用需要考虑到长期性的要求,结合科学研究和数据分析,以确保保险期限和保险费用的合理性和可持续性。
近年来,多家保险公司在大熊猫保险领域做出了有益的尝试,所开发的产品既有熊猫养殖保险,也有运输意外保险,还拓展到栖息地生态保护保险。这说明保险业在支持野生动物保护方面虽有困难需要克服,但事在人为,可以通过创新产品突破一系列瓶颈问题。
保险既是“稳定器”,也是“助推器”,从这个角度看,研发珍稀野生动物的相关保险产品只是开始。保险行业对于动物保护能做的事情还有很多。保险公司一方面要丰富产品品种,针对不同的野生动物保护场景研发有针对性的产品。另一方面则要配合动物保护机构做好风险减量服务,形成合力,使保险产品既能够保护野生动物种群和当地环境,又能够让野生动物保护工作本身再上一个台阶。(武亚东)
大视野融媒网(原大视野新闻网)是最富价值的互联网推广平台,致力于打造国内最有影响力的融媒体发布平台。
大视野融媒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大视野融媒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大视野融媒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大视野融媒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大视野融媒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dsynews@126.com。
版权声明:大视野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7332088晋ICP备20007253号
Copyright © 2016- 大视野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ISSN 2224-3933 京公网安备:1501050200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