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官方微信
百家号
今日头条
搜狐号
大风号
首页 > 评论 > 正文

原标题:“自找苦吃”方能苦尽甘来

“苦”是味道,更是精神的淬炼

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同学们的回信中强调,“你们在信中说,走进乡土中国深处,才深刻理解什么是实事求是、怎么去联系群众,青年人就要‘自找苦吃’,说得很好。新时代中国青年就应该有这股精气神”。习近平总书记的关怀和嘱托,承载着对新时代青年的殷切期望。

物质丰裕的今天,青年还需要“吃苦”吗?答案是肯定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那样,“无数人生成功的事实表明,青年时代,选择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选择奉献也就选择了高尚。青年时期多经历一点摔打、挫折、考验,有利于走好一生的路”。通往成功的路不可能一帆风顺,有平川也有高山,有缓流也有险滩,有丽日也有风雨,青年一代唯有沉下心来、俯下身来“自找苦吃”,在攻坚克难、奋力拼搏中砥砺斗志、锤炼本领,方能苦尽甘来。

“自找苦吃”不是被动吃苦。成长的道路不会总是鲜花满路。1969年,15岁的习近平背起行囊,下乡来到陕北梁家河成为一名知青,在这里度过了难忘的7年青春岁月。年轻的习近平不以为苦,甚至把“自找苦吃”当作对自己的首要要求,先后过了“跳蚤关”“饮食关”“生活关”“劳动关”“思想关”,成为乡亲们交口称赞的好后生。习近平总书记曾在《我是黄土地的儿子》一文中回忆说,“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惘、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青年“自找苦吃”的过程,正是本领提升、内心充盈的过程。“苦”是味道,更是精神的淬炼。

“自找苦吃”不是盲目吃苦。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青年要掌握“有字之书”与“无字之书”的辩证法,既要刻苦钻研书本知识,更要做起而行之的实践者,在实干与奉献中施展青春作为、彰显青年担当,就像禾苗一样,要在地里多墩一墩,才能吃土更深、茁壮成长。近年来,江西省科学技术协会联合江西农业大学聚焦产业需求,在全省创建了30个科技小院,涉及水稻、虾蟹、蜜柚、蜜蜂等多个产业。据了解,仅去年一年,江西农业大学就有120多名研究生入驻科技小院,总时长达5600多天,撰写近2000篇日志,记录了同学们每一次调研遇到的问题、提出的解决方案。通过科技小院的实践,大学生走出书斋,在田间地头挥洒汗水,把论文扎扎实实地写在广袤的田野之中,获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和宝贵的人生经验。

“自找苦吃”不能因苦而止。有人说,人生是一场超级马拉松,拼的不是开始时谁快,而是在漫漫征途中谁更有毅力和耐力。青年在成长的过程中,会收获成功和喜悦,也会面临困难和压力,很可能尝到失败的苦楚。如果过于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甚至遇到挫折和困难就放弃,必定走不长远。青年要始终保持初生牛犊不怕虎、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勇毅,以苦为乐、以苦为荣,在不断战胜各种挑战中超越自我。科研的道理也是如此。科学探索没有坦途,科技创新没有终点,需要一代又一代青年握紧接力棒。有一组数据令人感动:北斗卫星团队核心人员平均年龄36岁,量子科学团队平均年龄35岁,中国天眼FAST研发团队平均年龄仅30岁。正是有了这么多不怕吃苦、不怕困难的青年持之以恒地勇闯科研“无人区”,才有了国家科技的长足进步,才有了青春绽放光彩的机会。

青春由磨砺而出彩,人生因奋斗而升华。广大青年要涵养“吃苦”精神、苦练“吃苦”功夫,不做“温室花”,要当“凌寒松”,经风雨、历考验,以奋斗之姿激扬青春,书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的华彩篇章。(齐美煜)

大视野融媒网(原大视野新闻网)是最富价值的互联网推广平台,致力于打造国内最有影响力的融媒体发布平台。

编辑:
0

大视野融媒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大视野融媒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大视野融媒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大视野融媒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大视野融媒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dsynews@126.com。

东方甄选官宣入淘开播,淘宝成顶流终点站

版权声明:大视野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7332088晋ICP备20007253号

Copyright © 2016- 大视野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ISSN 2224-3933 京公网安备:1501050200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