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官方微信
百家号
今日头条
搜狐号
大风号
首页 > 评论 > 正文

原标题:“小事大冲突”与法治建设

祖孙景区“平移”插队,被人制止后勃然大怒;熊孩子高铁上踢椅背被前座训斥,其父母掌掴对方;女子霸占他人车位拒不挪车,还要求车位主人出示购买车位合同……

这几天,网络热点密集爆发,引发了舆论的强烈关注。看看这些热点事件,都是危害有限的小事。但从舆论的反应来看,又都是事关公平正义的大事。“小事大冲突”多发,正是当前舆论形态的一个重要特征,凸显了群众对公平正义的普遍期待。认真分析冲突产生的原因,寻找预防和解决冲突的办法,法治建设就有望取得新突破。

人际交往,难免磕磕碰碰,曾经我们推崇吃亏是福,可现在为什么越来越不能“忍”了?原因是综合性的:一方面,当前主流网民成长于改革开放时期,他们在多元文化中成长,个性独立,自我意识强烈,处事原则与父辈有着巨大区别;另一方面,随着法治中国建设的深入推进,公平正义的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人们也越来越敢于维护自身利益;与此同时,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与人产生交往的频率也在提升,也加大了冲突发生的概率,而少数“巨婴”漠视规则,自私自利,伤害他人的利益,却总是能得到实惠,早已引发了公众的不满。不能让老实人吃亏,是多数人的心声。如果有人能站出来硬刚“巨婴”,很容易就能引发公众的共鸣,赢得舆论一边倒的支持。

越来越多侵犯他人权益的小事演变为舆论关注的大事,与人人重视规则、维护规则有关,有了这个广泛共识和这种群体意识,对推动法治进步是一种支撑。法治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可能轻轻松松就能建成。把法治大厦搭建得更高更牢固,需要坚实的基础。这个基础,就是公众的规则意识。

这种规则意识,期待着相关法规的完善以及执法的规范。比如,曾经频发的高铁霸座案引发广泛关注后,执法人员不再和稀泥,现在几乎销声匿迹了。现在,熊孩子、遛狗、插队、路怒、楼上楼下噪声等现象常常会引发强烈关注,相关部门要紧跟这些看似寻常的“小事”,总结冲突背后的成因规律,读懂公众对法治的期待,并以此完善法律法规,维护公众朴素的道德诉求,推动法治建设进入良性发展轨道。

需要强调的是,良好的法治环境不可能凭空而来,让希望变成现实,除了立法方面要努力,执法部门和一线执法人员也担负重要责任。一线执法人员是维护公众法治信仰的关键人物,在面对冲突时,如果能及时响应、公平处事、匡扶正义,公众对法治的信心就会不断累加,法治建设的效率就能事半功倍。同样的道理,如果图方便,和稀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总是让老实人吃亏,长此以往必然会侵蚀公众对法治的信心,乃至动摇法治建设的基础。(黄云峰)

大视野融媒网(原大视野新闻网)是最富价值的互联网推广平台,致力于打造国内最有影响力的融媒体发布平台。

编辑:
0

大视野融媒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大视野融媒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大视野融媒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大视野融媒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大视野融媒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dsynews@126.com。

东方甄选官宣入淘开播,淘宝成顶流终点站

版权声明:大视野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7332088晋ICP备20007253号

Copyright © 2016- 大视野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ISSN 2224-3933 京公网安备:1501050200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