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强“蹭”名人造谣传谣?对借壳碰瓷的恶流量该管管了
如今大家捧起手机,一定常常刷到如下这类短视频:弄几个名人的动图或视频,配寥寥几句画外音,短短几十秒,或熬制心灵鸡汤,或输出“惊人之语”,整得煞有介事。可若细究,要么当事人压根儿没说过这话,要么是东拼西凑、时空错位,语义曲解,连名人自己听到都要愕然。有的甚至为了制造冲突不惜“拉郎配”,闹出不少“关公战秦琼”的笑话。
“开局一张图,内容全靠编”,本就是很多自媒体爱用的路数,而随着短视频爆火,这套操作更是花式升级。其造假成本极低,名人图片视频随意扒取,文字描述无所谓真相与逻辑,只要够刺激够吸睛够引流,便借助软件一键合成、一键即发。手法虽然足够拙劣,但必须承认,其迷惑性很强。依托于业内专家或知名人士的高阶头衔和社会认可,它们营造出一种权威发声的场景,加持着本不存在的“信任度”。与此同时,这类短视频关联的往往是当下舆论场的热点争议点,本就莫衷一是,一有“名人发声”,大家很容易掉进一些人蓄意制造的“传播陷阱”之中。
借助“名人效应”,大量谣言的传播指数激增,甚至还会在所谓“冲突”下,在某一群体、某一领域形成负面舆情,严重损害公共利益。而惊人的“破坏力”背后,却是极低的造假成本,以至于以此为生的自媒体如过江之鲫。对此,目前的整治措施大多是教育、监督、封禁,形成了一定威慑,但这样的处罚力度相对于造谣的恶劣影响与账号的超高收益,实在偏弱偏轻。更有一些投机者见招拆招,这边刚关停那边又注册,换个“马甲”再出山,依然赚得盆满钵满,无形中消解了治理效果。
强“蹭”名人热度造谣传谣,决非简单的侵犯形象权、名誉权问题,更已成为涉及信息传播、网络管理的公共问题。一方面,应当加大对相关账号和人员的处罚力度,不能一禁了事,还要倒查从中获利多少,造成多大影响,是否进入黑名单等等,令其为自身行为付出应有代价。另一方面,要不断完善治理框架,夯实管理链条。比如进一步将监管前移,明晰图文不符的裁定标准,督促各平台进行常态化清理,无论是引入技术识别,还是加大人工抽查,只有破除“没底线=有流量”的迷思,将管理责任落实到每一条短视频,才能破除作恶发财之风,推动网络生态更加清朗。
网络空间无远弗届,但不是无法无天造谣传谣之地。面对海量资讯,大家也要多几分清醒和理性,切忌人云亦云、情绪宣泄。如是,方能少交点“情绪税”。(田闻之)
大视野融媒网(原大视野新闻网)是最富价值的互联网推广平台,致力于打造国内最有影响力的融媒体发布平台。
大视野融媒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大视野融媒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大视野融媒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大视野融媒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大视野融媒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dsynews@126.com。
版权声明:大视野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7332088晋ICP备20007253号
Copyright © 2016- 大视野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ISSN 2224-3933 京公网安备:1501050200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