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官方微信
百家号
今日头条
搜狐号
大风号
首页 > 评论 > 正文

原标题:防止借调跑了调

《半月谈》近日刊发文章:《借调人员比在编人员都多?不能让过度借调加重基层负担》,记者在调研中发现,有的上级单位借调人员接近甚至超过在编人数,有的基层单位在岗人员竟少于被借调人数。此前,有某地级市的组织部门披露,全市一次性清退借调干部1400多人,其中市县两级部门从乡镇借调的干部就有600多名。

借调,是一种灵活的人员流动和公务协助方式。借调的初衷,本应是促进干部交流培养,以及面对一些特殊任务、重大事项的临时应急和有益补充。然而,不少借调却走了形、偏了调。借调范围广、借调理由杂、借调人数多,你抽我,我借他,违规借调、过度借调等“任性借调”愈演愈烈。少数上级单位说借就借、想借就借,一纸函调,甚至一个口头招呼,就把一个个“中流砥柱”抽走。临时性、特殊性的短期借调,慢慢演变成长期性、常态化。有的不问归期,有的反复借调,基层不敢不应,导致“气血不足”“营养不良”。有的被借调者人事关系在原单位,在职务晋升、职称评比上也可能受影响;还有少数被借调者中不乏有“关系借调”“亲情借调”,一时进不去的单位“曲线救国”,伺机而动;还有的既不在借调单位上岗,也不回原单位上班,身处“交叉地”,享受“两不管”待遇。

一到年底,很多地方会对借调人员进行清理。但借调乱象依旧会“春风吹又生”。究其原因,缺乏刚性约束,缺乏制度规范。一方面,由于人员编制结构没有适时调整,借调会出现人岗不适应;另一方面,如果长期习惯让下级单位支援,不免无形中催生出人浮于事的“甩手掌柜”、动动嘴皮子的“二传手”。对被借调单位而言,一方面是人才流失,一方面是财政负担。很多基层单位本就人手不足,很多“笔杆子”“门面担当”又被借调走了,一旦被“掐尖”,难免陷入两难。

终止“借调任性”,就要终止“权力任性”。有章可循,有据可依,才能更规范、更持久。什么情况能借,什么情况不能借,借到什么期限,什么情况必须返回,应该由规章制度说了算。借调人员管理,也综合反映了一个单位在思想作风、工作方式、工作效率等方面的整体素质。只有按规矩来、按规则办,才能风清气正、权责清晰。(程曼诗)

大视野融媒网(原大视野新闻网)是最富价值的互联网推广平台,致力于打造国内最有影响力的融媒体发布平台。

编辑:
0

大视野融媒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大视野融媒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大视野融媒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大视野融媒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大视野融媒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dsynews@126.com。

东方甄选官宣入淘开播,淘宝成顶流终点站

版权声明:大视野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7332088晋ICP备20007253号

Copyright © 2016- 大视野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ISSN 2224-3933 京公网安备:1501050200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