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高校向公众有序开放应成为常态
高校校园向社会开放成为近期人们关注的话题。在疫情防控政策调整后,大多数公共场所已经恢复自由进出状态,但许多大学校园仍未向社会公众开放,保持着相对严格的入校管理规定。
近期,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一些高校开始向社会公众开放,填写访客信息后即可入校参观,给高校恢复开放开了个好头。这一举措受到了社会广泛赞许和支持。
许多高校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人文底蕴,这些说到底还是公共资源,应保持开放心态,让公共资源有序向社会开放,建立开放共享的长效机制。上述高校在科学合理评估校园承载力的基础上,采取预约入校方式,符合社会对高校的期待,满足了公众合理的参观需求,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感受大学的文化、学术和社会责任,促进高校与社会的紧密联系和融合发展。
长期以来,人们对大学实行“闭门治理”的做法提出质疑,最根本的原因之一是大学的建设资金来源于公共财政,很多资源在建设之初就具有公共性质,因此建设成果本应向社会辐射,为广大公众所共享。倘若在大学校园与社会间建起“高墙”,实际上也降低了资源利用的效率。此外,高校的学术交流、产学融合、实习调研等活动,都需要与社会保持正常的联系。从这个角度看,社会渴望开放的大学,而大学也需要在开放中拥抱社会。
不可否认,对部分高校来说,向社会开放确实会面临不少压力。例如,如何保障校园安全和秩序,如何维护学术自主权等。但是,这些都不能成为拒绝开放的理由。
针对潜在问题,高校需要结合具体情况,坚持有序开放原则,探索合理开放机制,包括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和安全保障体系,制定严格的参观流程规定,加强对访客的管理和监督等,促进公共资源共享,更好发挥高校促进城市文化建设的作用。
除了上海部分高校,北京、天津、湖北多所高校也已经宣布对社会公众开放。如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定期举办“开放日”,邀请公众前来参观。南开大学通过开放校园,吸引大批社会公众慕名而来;武汉大学则通过开设“大学之夜”活动,让公众有机会了解其教育理念、学术成果和文化底蕴,到大学“寻宝”。
这些实践为更多高校做出了示范和表率:大学作为传递人类文明的精神高地,丰富的资源不能束之高阁,自当承担更广泛的社会责任,合理地开放校园,向公众提供大学的公共设施和教育资源,这也有助于树立大学形象,传播治学精神,营造包容文化,培养公众对学术的敬畏和崇仰。
随着疫情防控政策优化调整,大学作为社会开放和包容的象征,应在引领社会尽快走向正常化方面担起带头的责任。公办高校向社会开放逐渐成为社会共识。随着时间的推移,相信在示范效应下,越来越多的高校会加入开放参观的行列。(孔德淇)
大视野融媒网(原大视野新闻网)是最富价值的互联网推广平台,致力于打造国内最有影响力的融媒体发布平台。
大视野融媒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大视野融媒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大视野融媒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大视野融媒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大视野融媒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dsynews@126.com。
版权声明:大视野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7332088晋ICP备20007253号
Copyright © 2016- 大视野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ISSN 2224-3933 京公网安备:1501050200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