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官方微信
百家号
今日头条
搜狐号
大风号
首页 > 评论 > 正文

原标题:产业转移不是简单的“乔迁新居”

阅读提要

产业转移的关键是因地制宜,重心是能互利共赢。借“承接”之机,谋“转型”之势。

在广州,有一片聚集着30万湖北制衣人的城中村,被称为“湖北村”。近日,本报就“湖北村”的产业转移进行了持续报道。

和一些产业因为渐显落后特征,发展的负担日益加重,转移的紧迫性凸显等有所不同,“湖北村”的制衣产业成为“转移”事项,主要的原因是海珠区城中村拆迁改造。在地方发展的长远考量中,这是一个艰难但不得不作出的抉择。虽然“湖北村”的制衣产业也面临转型升级的问题,但它的生机活力仍在。这就是为什么无论在地方政府还是外界人士眼里,它都没有被作为“夕阳产业”看待,这也是为什么当地在谋划城中村拆迁改造时,同时也在思考“湖北村”制衣产业在哪里发展、怎么发展的问题。

很多目光都盯着“湖北村”,都在想我这个地方能不能把那里的产业接住、接好。江汉平原出裁缝,几十年前,他们带着技艺走出湖北,很大程度上是带着梦想去大浪淘金。广东这样的地方,开风气之先,机遇的阳光雨露,为无数人提供了圆梦的机会。“湖北村”30万人的群落,是一代代人接力形成的,他们扎根在一定的范围,打造出一门产业。在起居、作业环境上,它并不高端,但在接单、生产、销售上,它又诞生了一种不输于其他一些产业领域的成熟运转机制。正是因为这些特性,围绕它的转移和承接,需要照应方方面面,客观、冷静、理性对待。

产业转移不是简单的“乔迁新居”。换一个牌子、挪一个位子、拎包入住,相对容易,但“乔迁新居”之后,有没有相应的配套,制衣人会关心。是否有利于企业规范经营,扩大规模,租金、生活配套等成本是否可承受,买布匹、辅料是否便利、销售是否便捷,中小规模尤其是家庭作坊,“乔迁”到现代化工厂,能不能适应?这些问题很细,但需要得到关照。

产业转移的关键是因地制宜,重心是能互利共赢。从各地实情来看,河南致力于打造万亿级服装产业,江西于都朝着千亿产业集群迈进。厚实的产业基础,庞大的产业队伍,完备的产业链条,是这些地方服装产业竞争力的核心。纺织服装产业是湖北传统优势产业和重要民生产业,形成了以襄阳、孝感、江汉平原、黄冈等地为主的纺纱织造集群,以孝感、荆(州)仙天潜、黄石等地为主的服装加工制造集聚区,以仙桃、宜昌和武汉、咸宁等地为主的产业用纺织品(防护物资)应急制造基地。承接沿海地区服装产业转移,需要从我们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对接好待转移产业的需求,增强转移和承接的匹配度。

看到合作的契机,展现的是目光的敏锐。在此基础上,还需要定力支撑、耐力打底,立足于发展的现实需要,借“承接”之机,谋“转型”之势,在谋细功中脚踏实地、在算大账中行稳致远。(程曼诗)

大视野融媒网(原大视野新闻网)是最富价值的互联网推广平台,致力于打造国内最有影响力的融媒体发布平台。

编辑:
0

大视野融媒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大视野融媒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大视野融媒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大视野融媒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大视野融媒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dsynews@126.com。

东方甄选官宣入淘开播,淘宝成顶流终点站

版权声明:大视野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7332088晋ICP备20007253号

Copyright © 2016- 大视野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ISSN 2224-3933 京公网安备:1501050200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