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非遗需要“文火慢炖”
近日,本报报道《新匠人接棒老手艺 非遗从“活起来” 到“潮起来”》,聚焦市场转向、时尚更迭中的非遗传承。
提到非遗,很多人想到的第一个词都是“稀缺”。过去,慢工出细活,能工巧匠择一事,终一生,千锤百炼、精雕细琢,化腐朽为神奇,让生活变得艺术。市场化浪潮下,很多沉淀了时光味道、镌刻着历史基因的老手艺越来越少。非遗手艺的传承,是让传承者埋头做自己的作品就好,还是应该进一步扩大产量、培育市场?非遗的未来在哪里,始终是传承中不可回避的话题。
非遗并不是曲高和寡的“阳春白雪”。而在探索非遗文化与市场接轨、做好非遗的活化与传承这一过程中,一些非遗文化项目成为商业资源,虽然“花样破圈”,但同时也消解了部分稀缺、专注、精心。有的项目商业气息浓厚、匠人精神稀薄,看似在延续,实则在断裂。让非遗技艺焕发更旺盛的生命力,在传承与发扬的同时,更要守住那一份“匠心”。
“匠心”如老火靓汤,需要文火慢炖,慢慢熬,才更有韵味。熬,是漫长的,甚至是苦涩的,而支撑熬下去的精神动力,往往来自于内心的信念和希望。继承与守护,创新与弘扬,不仅要护其貌、美其颜,更重要的是要扬其韵、铸其魂,这其中更多的是要在“熬”上下功夫。无论外界如何喧嚣,时光如何流转,那些巧夺天工的作品,就如同大浪淘尽后的一粒粒金砂。嗜之越笃,技巧越工,尽心尽力把“工匠精神”发挥到极致,在老手艺的传承中竭其心智、穷其工力,才会让老物件稳稳地托住人们留恋的那份情怀、那份责任。(程曼诗)
大视野融媒网(原大视野新闻网)是最富价值的互联网推广平台,致力于打造国内最有影响力的融媒体发布平台。
大视野融媒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大视野融媒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大视野融媒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大视野融媒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大视野融媒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dsynews@126.com。
版权声明:大视野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7332088晋ICP备20007253号
Copyright © 2016- 大视野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ISSN 2224-3933 京公网安备:1501050200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