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官方微信
百家号
今日头条
搜狐号
大风号
首页 > 评论 > 正文

原标题:不妨多些“每事问”

多问多调查,既是打开工作局面的基本途径,也是提升工作质效的有效方法

“每事问”源自《论语·八佾》,其中讲“子入太庙,每事问”,意思是孔子进入太庙,对庙中每个历史事实和典章制度,都要向别人进行请教,从而把事物了解清楚。这种坚持“每事问”的精神,值得我们在工作中借鉴。我们开展任何工作,只有事先将与之相关的情况问清楚、弄明白,而后对症施策、靶向用力,才能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可以说,多问多调查,既是打开工作局面的基本途径,也是提升工作质效的有效方法。

“每事问”首先要问对头。有位作家说过:“不辨方向的启程无异于盲人瞎马,不但到不了前进的目标,还会使你离目标越来越远,甚至会迷失方向,南辕北辙,误入歧途。”“每事问”亦是如此。如果没有明确的方向和目的,即使问得再久、人员再多、内容再细,也难以有效掌握真实情况。从成效来看,问对头必须做好案头工作,事先要把问什么、谁来问、怎么问等事项理清摆好,做到有的放矢、精准施问;同时,还须做好预置工作,尤其要对答非所问、挂一漏万、含糊不清等情况进行预置,做到预有准备、及时引导,防止得到的回答偏离中心、脱离主题,力求通过问对头来确保问到实情、问到隐情。

“每事问”关键是问具体。“涉深水者得蛟龙,涉浅水者得鱼虾。”实践证明,了解情况搞概略瞄准、沉不下去,解决问题必然是大而化之、实不起来。要问具体,必须念好“深”字诀,坚持既要身入基层、更要心至群众,既要眼中看到、更要口中问到,克服走马观花、蜻蜓点水式的浅问,避免盲人摸象、以偏概全式的粗问;必须念好“真”字诀,真正深入一线看“原生态”的景、听“未加工”的话、问“没渲染”的事,坚决防止走“经典路线”、看“人造盆景”、听“台词脚本”式的“被调研”;必须念好“透”字诀,注重“解剖麻雀”深入分析,力求透过现象看本质、透过个性看共性、透过局部看全局,从深度追问中找到事物发展变化的普遍规律,拿出解决矛盾问题的思路办法。

“每事问”根本是问真切。问真切,就要端正问的态度,多俯下身子、不耻下问,坚决克服颐指气使等不良习气;要开阔问的胸襟,多听群众掏心见胆的实话、少听那些处处皆好的美言,多听群众反映问题的真话、少听那些虚头巴脑的假话;必须纯正问的情怀,主动与群众同坐一条板凳,带着感情问,怀着真心谈,多与群众进行“心灵碰撞”、不与群众产生心理隔膜,多与群众建立血肉联系、不与群众刻意拉开距离,努力以真情得实情,不断提升“每事问”的质效。(郎川河)

大视野融媒网(原大视野新闻网)是最富价值的互联网推广平台,致力于打造国内最有影响力的融媒体发布平台。

编辑:
0

大视野融媒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大视野融媒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大视野融媒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大视野融媒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大视野融媒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dsynews@126.com。

东方甄选官宣入淘开播,淘宝成顶流终点站

版权声明:大视野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7332088晋ICP备20007253号

Copyright © 2016- 大视野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ISSN 2224-3933 京公网安备:1501050200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