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在活态传承中绽放新时代光华
据《广西日报》报道,“调马”就是舞马,是一种古老的瑶族民间舞蹈,是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贺州市昭平县仙回瑶族乡组建了4支由150多名瑶族群众组成的非遗表演专业队伍,并组织他们参加各类大型活动表演展示,实现了活态传承。
作为自治区级非遗,“调马”能够实现活态传承,这是一件幸事。
文化形式要“继续存活”,在现代社会是不难的。录音、拍照、摄像,便可以记录音像、长久保存。甚至,用专项资金“养”着某种文化形式,使其不至于消亡,也是一个选择。可是,尽管这种“博物馆式的保护”也有一定的用处,可这样的保护终究还是为了在未来的某一天,能让这类“继续存活”的被保护文化形式“释放活力”,重新进入人们视野、影响生产生活。
活态传承的特点,就是其能继续“释放活力”进而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传承。人们公认,这是一种极佳传承方式。难题在于,怎样才能做到活态传承?昭平仙回“调马”进行了探索实践。
其一,从“自娱自乐”走向官方民间共促发展,比如在昭平仙回大中村马威屯,“调马”依托村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建立文艺队,经常排练和表演,而在县、市、区层面,“调马”也被重视、受肯定、获扶持;其二,从“孤芳自赏”走向寻求更广领域的知音,比如在春节期间,“调马”走村串寨进行表演,并多次在市“盘王节”、县“茶王节”演出并获奖;其三,从单纯服务村民走向了助推文旅繁荣,比如在多年前昭平县一重要景区的庆典活动中,“调马”被引入并作为重要内容进行推介,吸引了游客近万人次……
“传统”该如何走进现代?“调马”用自身的活态传承告诉人们,以自己的独特魅力找准时代的切入点,融入现代人的生产生活中,“继续存活”不是难题,“释放活力”大有可为。
我们看到,除了“调马”外,传统文化纷纷在寻找契合时代发展的切入点。就像起源于田林县的“北路壮剧”,在5月举行的2023年田林壮剧艺术节上引发当地万人空巷。其背后,是全县群众喜好、剧团众多(民间业余壮剧团达120个)的良好基础。而其根子,还是在于活态传承,如其中的财政积极帮扶、剧本突破传统、表演形式创新等。
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时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文化繁荣,总体之中有个体。就像2000多年前的百家争鸣离不开孔子、老子、韩非子,1000多年前的诗歌盛世离不开李白、杜甫、白居易,今天的文化繁荣,也靠涓涓细流汇聚成大江大河。相关各方多加努力,让更多传统文化形式像《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在活态传承中吸引受众,像“调马”“北路壮剧”那样在活态传承中服务群众,大量传统文化就能在新时代中绽放光华,汇成照亮前路的文化自信熊熊火炬。(利桑)
大视野融媒网(原大视野新闻网)是最富价值的互联网推广平台,致力于打造国内最有影响力的融媒体发布平台。
大视野融媒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大视野融媒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大视野融媒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大视野融媒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大视野融媒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dsynews@126.com。
版权声明:大视野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7332088晋ICP备20007253号
Copyright © 2016- 大视野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ISSN 2224-3933 京公网安备:1501050200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