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调节从跨周期到逆周期 “一字之差”说明了什么?
日前,央行行长易纲赴上海调研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和促进高质量发展工作时提到“加强逆周期调节”。
巧的是,相关举措已陆续落地。6月13日,相关部门“三箭齐发”:一是央行将7天逆回购政策利率从2.0%下调到1.9%。这是央行自去年8月15日以来首次调整7天逆回购利率,实现“降息”。二是央行下调常备借贷便利(SLF)利率,隔夜期下调10个基点至2.75%,7天期下调10个基点至2.9%,1个月期下调10个基点至3.25%。三是国家发展改革委、央行等四部门对外发布《关于做好2023年降成本重点工作的通知》,提到推动贷款利率稳中有降。持续发挥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改革效能和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的重要作用,推动经营主体融资成本稳中有降。
从今年4月份召开的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2023年第一季度例会提到的“搞好跨周期调节”,到最新的“加强逆周期调节”,不同的表述透露出什么样的信号呢?经过5个月运行后,我国经济回暖后面临的问题基本明朗,而从最近公布的相关数据来看,市场主体信心和预期仍然较弱,需要尽快推出更多针对性强、含金量高的政策,全力为经济恢复保驾护航。
经济数据方面,今年5月份,CPI同比上涨0.2%,1月份-5月份平均,CPI比去年同期上涨0.8%;5月份,PPI同比下降4.6%,环比下降0.9%,1月份-5月份平均,PPI比去年同期下降2.6%;5月份,PMI为48.8%,比上月下降0.4个百分点,低于临界点,制造业景气水平小幅回落。
金融数据方面,央行6月13日发布的数据显示,5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1.36万亿元,同比少增5418亿元;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1.56万亿元,比上月多3312亿元,比上年同期少1.31万亿元。5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361.42万亿元,同比增长9.5%。从数据看,虽然信贷与社融增量总体维持稳健,可满足实体经济的融资需求,但仍有待提振。
笔者认为,面对当前经济运行面临的突出问题,需要各项政策共同发力。相关部门释放“加强逆周期调节”信号,意在提振经济复苏信心。快速行动,则是对此最好的诠释。上述举措,再次传递出稳增长、稳预期的信号,有利于改善融资需求,引导市场预期,提振市场信心,增强经济内生增长动力,对于扩大总需求、支持经济持续恢复向好将发挥积极作用。
并且,更多的举措有望推出,以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比如,目前业界普遍认为,本月的中期借贷便利(MLF)中标利率和LPR下行的概率也在增大,以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激发有效融资需求。
一言以蔽之,当前的逆周期调节就是要强化政策协同发力,并将这些积极的能量汇聚成巩固经济稳步回升、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力。(择远)
大视野融媒网(原大视野新闻网)是最富价值的互联网推广平台,致力于打造国内最有影响力的融媒体发布平台。
大视野融媒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大视野融媒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大视野融媒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大视野融媒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大视野融媒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dsynews@126.com。
版权声明:大视野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7332088晋ICP备20007253号
Copyright © 2016- 大视野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ISSN 2224-3933 京公网安备:1501050200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