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桥工马天亮:数载建桥路 炽热建桥心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张翀 通讯员 冉建周
马天亮,1982年4月出生,中共党员,高级工程师,毕业于沈阳建筑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现任中铁大桥局集团第六工程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新建成渝中线项目部总工程师。自2005年毕业以来,一直从事现场技术管理工作,先后参加修建了平潭海峡公铁两用大桥、京张高铁官厅水库特大桥、延崇高速及祁婺高速等国家重难点项目。曾荣获中国铁道协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中国铁路工程集团有限公司科学技术奖二等奖、中铁大桥局科技进步一等奖。
“马总是个典型的技术总工,一眼就能看出来。”新建成渝中线高铁项目的技术员孙浩洋这样形容项目总工马天亮。
确如其说,由于长期奔波在施工一线,马天亮晒出了黝黑的皮肤,年仅40出头就有一头白发,再配上一身朴素的蓝色工装,让他看上去比实际年龄要大上许多。
毕业以来,马天亮先后参建了平潭海峡公铁两用大桥、京张高铁官厅水库特大桥、延崇高速和祁婺高速等国家重难点项目。在长达十余年的工作中,他以“学”促干,满怀炽热的建桥心。
2005年7月,马天亮在厦门大嶝岛项目开启了他的建桥之旅。项目紧张的施工进展,并没有时间让他慢慢学习项目施工工艺、流程。“理论知识和现场实践的巨大差异,让我一时间确实有点手足无措。”马天亮说,“不过我慢慢发现,什么都离不开图纸,我就先攻克图纸,再跟着师傅到现场打混凝土,看现场浇筑,学钢筋验收、张拉、压浆等。”
于是,马天亮白天带着图纸去现场值班,边看边领悟,晚上利用空闲时间写总结资料,加深对现场各项流程的熟悉。也正是凭着对建桥事业的一腔热血,一份热爱,马天亮扎根施工现场,在人生的第一个项目就积攒了许多工作经验,个人技术水平发生了质的提升。
2013年,马天亮来到“建桥禁区”——世界三大风口海域台湾海峡,参建平潭海峡大桥。生活条件艰苦、施工环境恶劣、技术存在空白这些困难都没有让他退缩,“那时我充满了激情,想经历一次海上项目,脑子里的想法很简单,就是想学点东西。”他回忆说。
经过在南岳高速公路、平潭桥、京张高铁官厅水库特大桥等项目的沉淀,2017年,马天亮奔赴延崇高速项目任项目总工。
虽然是第一次任项目总工,但十余年的工作经验是马天亮解决大大小小难题的底气。延崇高速项目作为2022年冬奥会的重大保障项目、交通运输部第一批绿色公路建设典型示范工程,绿色施工成为该项目始终秉承的理念。马天亮带领项目技术团队运用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将节能减排、绿色环保、科技创新融入施工中,优质高效推进工程建设。
在延崇高速项目积累了经验,管理有着同样高环保要求的祁婺高速,马天亮觉得得心应手。不过该项目施工中采用的60米π型钢混叠合梁,在国内确是尚属首次,更是创下国内高速预制类钢混叠合梁最大跨度新纪录。这么一个“大家伙”无论从制、运、架哪个方面来说,都是不小的难题。在没有经验可借鉴的情况下,马天亮组织技术团队,研发定制了钢混叠合梁400吨-60米公路架桥机,不仅满足了钢混梁跨度大、梁体重的基本现状,更实现了小曲线半径架设及横纵坡的微调。马天亮用‘摸石过河’来形容它的工作原理,“巨大的架桥机就像一个人,两只腿一只站在后方,另一只腿站在前方盖梁上,用手拿起石头,就相当于架桥机提起钢梁,将它放置在要前进的方向,一直循环这个动作。”
如今马天亮任中铁大桥局六公司副总工程师、成渝中线高铁项目总工,从技术员一路走来,他深知其中的艰辛,也明白该如何引导年轻人成长,“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是他的标准。
刚进场成渝中线高铁项目时,在一次方案研讨会上,马天亮早早就到了会场,会前十分钟时,其他人员开始陆陆续续进场,离开会还差五分钟时,人员到了七七八八,可却迟迟不见工程部人员,这时马天亮表现得有点焦急,脸上露出不悦,等工程部人员到了后,他毫不客气的当着所有人的面训斥他们道:“开个会都拖拖拉拉的,还怎么做事?”从那以后,再也没有踩点参会了。
当然在给年轻人树立规矩的同时,马天亮也很关注他们的工作状态。“你们在现场不仅仅要熟悉施工流程、工艺,更要去用心理解,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以后遇见突发情况就不会慌乱。”每次去现场观看施工情况,马天亮都会抽空与项目新入职技术员进行交流。
成渝中线高铁是我国“八纵八横”高铁网沿江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自2022年10月进场成渝中线项目后,马天亮就感受到了很大的压力,他坦言:“铁路项目涉及的知识很广,可以说是方方面面,专业性强,标准化要求高。”在繁重的工作面前,马天亮总是以身作则、迎难而上。当其他同事都结束一天的工作下班后,他依旧在办公桌前加班到很晚,竭尽所能做好项目布局,提前谋划开场,编制临建方案,打造施工标准化,优化施工方案等一系列工作。
十余年间,一路坎坷前行,数不清的困难未曾消磨掉马天亮内心对更高品质工程的追求,也行正是在这种精神的鼓舞下,他参与完成了一个又一个重难点项目,建成了一座又一座桥梁。
大视野融媒网(原大视野新闻网)是最富价值的互联网推广平台,致力于打造国内最有影响力的融媒体发布平台。
大视野融媒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大视野融媒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大视野融媒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大视野融媒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大视野融媒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dsynews@126.com。
版权声明:大视野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7332088晋ICP备20007253号
Copyright © 2016- 大视野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ISSN 2224-3933 京公网安备:15010502001245